林奕華:當“師奶”成爲一種價值觀
2007年11月22日 13:57 來源:新京報
不管你是男人女人,當有人把你叫做“師奶”時,你會反感嗎?
會的話,是因爲“師奶”從來不是贊美。一個女人自稱師奶代表她有些無奈地接受自己,但在把一個女人叫做“師奶”之前,你便要對她的心理狀況有些了解:她有否有足夠的自信,連被定型爲少見世面、眼光淺窄、聲大夾惡、斤斤計較、愛講是非或品位俗氣惡劣———都不介意?但,沒有丈夫便不能叫做“師奶”。再小女人的女人也不介意自己是“師奶”,皆因她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大叫一聲:“老公!”
當然,有老公還不是令女人不介意被叫做“師奶”的全部理由,一個可以給她權力的“家庭”才是。不只是每餐吃什麽由她決定,更高層次如子女的學業與前程,丈夫的人際關係都可以是“師奶們”的權力範圍。而“師奶”跟“不是師奶”的分別正是在於,“師奶”還是有着特定一套的人生觀。任何覺得需要擁有世界觀的人,都是因爲自覺渺小。這份自覺性將推動他去開拓更廣闊的天地。
“師奶”卻一開始便被灌輸了必須忘記和放棄自己的觀念。這要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時候沒有人會把師奶聽作是貶低身份的稱呼,因爲“她”就是讓丈夫安心出外工作而留在家裏打點一切的女性。在那手停口停的年代,“師奶”的世界觀便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成型:沒有事情比溫飽和安定重要,所以做人態度必須務實,當“師奶”教育下一代時,對兒子會說賺錢最緊要,對女兒說如何找老公。
“師奶”少不了把對下一代的期望當成是心理補償。也就是說,子女們將擁有她們沒有選擇的機會。矛盾的是,“師奶”又會要求子女們不要按照興趣、性格爲前途作出個人選擇。本來她們可以跟隨時代的步伐和子女一同進步,但“師奶”會在被要求更新價值觀時告訴你———可能也是告訴自己———“太深奧了!聽不明白!爲什麽要講這麽深的東西?欺負我讀的書少?”———自卑,如是成爲“師奶”拒絕接受新事物的抗體。
師奶已成市場戰場
生活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民風仍然純樸的社會裏,師奶們還不用面對身份、地位焦慮的衝擊,但在崇尚物質的今日,她再不能像以往般缺乏比較的條件。男人愛炫耀是要別人尊重他的權力,“師奶”的愛面子,則是來自怕被別人看穿她沒有價值。“師奶”的空虛如是造就了傳媒的乘虛而入。大量提供給她們明星藝人的蜚短流長仿佛真的增加了她們的優越感和自信心。但難道“師奶”之間就不能有更深入的話題了嗎?她們就真的只能在物質世界聽隨廣告和傳媒呼喚,不能有更高追求,更靈性的精神生活———除了參加瑜伽班?
上述問號其實全部和“師奶”的自覺性有關。惟是媒體看中的不是“師奶”的進步空間,卻是她們的心理弱點。各式小報周刊以外,還有電子傳媒。五六十年代和眼下的最大差別,是電子傳媒打開了強烈渦輪來製造“師奶”、生産“師奶”。原因是,“師奶”比以前更有錢,已經不只限於低下層的已婚婦女,“她”的涵意已伸延到有着中産背景,但更認同傳統師奶觀念的未婚女性,甚至男性。簡單一句,“師奶”已經成爲商場、市場、戰場。
低眉文化當道師奶之城
比如,剛剛度過40年臺慶的TVB,它可以在一個晚上連續播上《同事三分親》、《師奶兵團》和《溏心風暴》三出“師奶劇”,甚至,整個無線的節目設計,絕大部分是以“師奶”爲目標觀衆,造成類型乍看有很多種,但切入角度卻萬變不離其宗:假設這社會的人都是怕蝕底的,沒有更高理想的,和沒有真正主體的。迎合“師奶”口味的手法也是換湯不換藥———既然明白沒有真正主體的人必然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便不敢冒險、創新、求變,無線繼續以抄襲、模仿別人或自己(《師奶兵團》和《窈窕熟女》均是抄《絕望的主婦》)來濫竽充數,也一樣有二百萬至三百萬香港人支持,證明觀衆要看的其實不是創意,而是自己的價值觀被放大,被接受和被肯定。
“‘師奶’是最偉大的職業!全天候24小時……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原來只有師奶。”在TVB周刊裏的這段文字,是在宣傳《師奶兵團》之餘,也給認同自己偉大的“師奶”們立下牌坊。換個角度看,就是借歌功頌德來榮耀師奶的身份,卻不去反思師奶的心態;借榮耀來剝削師奶對自己的幻想,而不是借助辯證幻想來幫師奶增加面對現實時所需要的力量。《絕望的主婦》和《師奶兵團》水平上的相去甚遠的確在於“文化差異”,但理由不是無線監製所解釋的中國人不是美國人,而是TVB的模仿一直存有選擇性,那便是把一切highbrow(高眉文化)、middlebrow(中眉文化)都矮化成lowbrow(低眉文化)。
低眉文化之所以叫低眉,便是在本質上屬於反智,逃避主義,所以大衆化。低眉文化當然也有良幣劣幣之分,好的低眉文化能做到扛着低等反低等,既反抗精英,也反抗平庸;既反抗扮嘢(假裝高深),也反抗無知。但TVB的節目路向卻剛剛相反,由戲劇的假扮低下階層其實很“中産”(《師奶兵團》裏的師奶與天水圍師奶相去甚遠),以致強裝“高級”其實很草根(《誌雲飯局》和一切豪門劇集),均反映着這家電視機構拒絕看清現實,因而永遠落在美國、英國、日本等電視文化十分發達的國家後面。
可悲的是,香港不止一家電視臺是這樣,導致“師奶”既是每個人不願往身上貼的標簽,骨子裏卻是……很多人連自己是百分百師奶都不知道。“師奶”不只活在菜市場和電視劇裏,“她”絕對不是一種身份,她是價值觀,所以大學生、中學生、教授都可以很“師奶”,乃至“師奶”當道,淪陷爲一個“師奶”之城。林奕華專欄
- May 23 Sat 2009 23:22
轉載 : 林奕華:當“師奶”成爲一種價值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